時間:2013-07-15 來源:廣東省法學會 責任編輯:
6月17日,中國法學會在北京舉辦“全國地市級法學會干部培訓班”。此次培訓班采用電視電話會議的形式,廣東省分會場設在省公安廳。省法學會會長王駿同志、省委政法委秘書長、省法學會副會長陳少波同志、省法學會全體干部、21個市(區(qū))法學會、24個學科研究會以及部分市的市委政法委領導共68名代表出席了會議。
黨中央、中央政法委對此次培訓班的舉辦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就舉辦此次培訓班作出重要批示:“法學會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從全局和戰(zhàn)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法學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國法學會舉辦法學會干部培訓班很有必要。希望法學會努力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政治和業(yè)務素質,銳意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span>
上午的會議主要是聽取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陳冀平同志的開班動員和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的專題報告。陳冀平同志作了題為“充分發(fā)揮法學會職能作用,全面推進法學會工作蓬勃發(fā)展”的講話。陳冀平指出,以黨的十八大為標志,我們黨和國家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升到了新的戰(zhàn)略高度,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入了快車道。黨的十八大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發(fā)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的講話和在中央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等一系列重要講話,進一步強調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使法學會工作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法學會工作既面臨著新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新的更多挑戰(zhàn)。法學會如何不辜負中央對我們的新期待和寄予的厚望,在法治國家建設中發(fā)揮好作用,真正肩負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者、實踐者的重任。
陳冀平指出,地市一級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位置,擔負著重要責任,發(fā)揮著關鍵作用。發(fā)展中的難題、工作的難點重點大多在基層,因此法治中國建設的重點就在基層,生機與活力也在基層。解決問題的方法需要在基層實踐中去發(fā)現、去驗證。陳冀平對今后一個時期地市法學會在加強組織建設,積極開展活動,進一步提升履職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他同時強調,黨的領導是做好法學會工作的根本保障,要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迎難而上,鍥而不舍,真抓實干,以多種形式拓寬會員廣泛參與渠道,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法學會干部隊伍,積極探索符合法學會工作特點的體制機制。
徐顯明同志為培訓班作了題為“中國法治的回顧與展望”的精彩專題報告。他在報告中系統(tǒng)回顧了新中國法治建設的60年歷程;闡述了黨的十八大將為中國的法治發(fā)展帶來十大趨勢:第一,法治建設指導思想的更新,即科學發(fā)展觀成為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第二,描繪了未來的法治藍圖,即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走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第三,法治的路徑,即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第四,概括了全民共同的法治價值觀,即公平正義成為法治所有環(huán)節(jié)、所有主體的共同價值。第五,法治將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第六,司法公信力不斷提升。第七,建立健全權力制約體系。第八,重申了憲法原則。第九,法治保障推進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第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精神。
下午的培訓內容是地方法學會工作經驗交流。遼寧省鞍山市法學會、吉林省遼源市法學會、安徽省合肥市法學會、江蘇省常州市法學會、江西省贛州市法學會、湖北省宜昌市法學會、四川省眉山市法學會等7個地市法學會的負責同志,就如何搞好地市法學會工作分別作了發(fā)言,介紹了他們的好經驗、好做法,暢談了工作體會。
廣東省分會場的參會人員認真聆聽了陳冀平同志、徐顯明同志的報告和7個地市法學會所做的經驗交流,會后大家討論積極熱烈。與會代表一致反映此次培訓活動形式新穎、培訓面廣、內容針對性強,對進一步促進地市法學會的組織建設,提升地市法學會干部的工作能力,特別是參與地方平安建設、法治建設、服務當地中心工作的能力有較好的指導作用。
近日,省法學會組織機關全體干部再次學習陳冀平同志的講話。對照陳冀平同志的講話要求,對比兄弟省市先進單位的成功經驗,大家暢所欲言,討論熱烈,查找本單位本部門工作的不足,總結過去工作的經驗教訓,提出了進一步做好法學會工作的具體舉措。大家表示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振奮精神、開拓創(chuàng)新、趕超先進,開創(chuàng)廣東省法學會工作的新局面、新氣象。